年代:秦代
以青铜为主要材质,每枚重约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形制不一,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且轻重不同,优劣有别,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废除原六国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秦代铜钱,以青铜为主要材质,每枚重约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方孔圆形,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易接受的观点)。秦半两钱外圆直径十二分(32毫米),方孔的长宽各为六分(12毫米),以方孔的四角为起点,分别延长孔边,射线交于外圆,各起点到交点的总和为十二分。半两钱上的这些数字都是“六”的本数或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表明它与当时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秦半两”上的正面钱文“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分列左右,钱文高突,朴拙浑厚。据说是由秦丞相李斯所书。
秦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至高境界。“圆形方孔”钱币也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