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钱币

① 开元通宝 

年代:唐代

公元621年,唐高祖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B16开元通宝.png

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意。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唐代还开铸了乾元重宝、顺天元宝等钱币。唐代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也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唐代开元通宝,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②乾元重宝  

年代:唐代

乾元重宝是中国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民间俗称“乾元大钱”。
B17乾元重宝.jpg

唐肃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请铸行“乾元重宝”,以乾元重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乾元重宝钱径2.7厘米,重5.97克,钱文隶书,顺读,书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政府于乾元二年铸行乾元重宝重轮钱,钱背面外廓双层,故叫“重轮钱”,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文。重轮钱钱径3.5厘米,钱文隶书,顺读。这两种“重宝”在发行中不断减值, 乾元重宝重轮钱流通至第二年,改为一当三十,开元通宝小平钱与当十钱皆以一当十,后再改与乾元重宝重轮大钱都以一当三,直至一当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货币不断减值的情况下,物价却不断抬高,一斗米涨至七千文,以至于饿死的人相枕于道。到肃宗死后代宗继位时,便下令停铸大钱,独行开元通宝小钱。乾元重宝为圆形,内有方孔,铸有凸文“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乾元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乾元重宝初以1当开元通宝10,两种钱币同时流通。

③乾德元宝          

年代:五代十国

乾德元宝,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元年(919)铸。背有月纹,隶、真两种书体。

五代前蜀王衍乾德元年(919) 铸,背有月纹,隶、真两种书体。铜质小平,隶书钱体小,真书钱体较大。隶书旋读,“元”字第二画左挑。有光背、背月纹之别。有铜铁二种。传有铁钱,未见。

乾德元宝存世较多,其中一枚折五型大钱仅见拓片,实物已不知留落何处了。另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中存有几枚乾德元宝大钱,版别各异,甚为罕见。

④南唐开元

年代:五代十国

南唐开元通宝,元宗李璟在位(943-961年)时期所铸,创中国最早的对钱:隶书开元通宝和篆书开元通宝。
B19南唐开元.jpg

《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⑤天盛元宝                    

年代:西夏

天盛元宝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铸,面文“天盛元宝”楷书旋读,有光背、背“西”两种。
B20天盛元宝.jpg

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间(1149—1170年)所铸汉文平钱。天盛二十二年间为西夏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宝”四字为秀丽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钱传世及出土数量甚大,不亚北宋诸钱。因西夏地域缺铜而多铁,天盛铁钱世间所存亦众。1982年内蒙包头出土一批西夏铁钱中,首见形体略小,背穿上铸“西”字之天盛元宝,为历代钱谱所少。

 

技术支持: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