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立国图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中亚还是欧洲,最多不过一天。但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花费长久的时间,历尽艰难险阻,载着丝绸、工艺品等与西方人民交流。丝绸,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由蚕丝织成的,桑蚕是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和造就者。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织丝最早的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蚕桑文化体系。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蚕业、丝织品。四川是桑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王“蚕丛”就开始教导人民种桑养蚕。
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在室内饲养桑蚕。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传到了日本。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专用的蚕室。秦汉时期,在一系列提倡农桑的政策扶持之下,桑蚕丝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西方有蚕业的开端。隋唐时期,桑蚕丝绸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南迁,出现了苏杭两大丝绸产业中心。
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我国的桑蚕丝绸业已不单单是一门行业、一种技术,而被赋予了更深刻、更特色的文化内涵。它集中反映在反映在我国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风俗礼仪、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