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货币,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在我国远古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以物易物。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开始出现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质轻耐用,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多重性转变,天然贝就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天然海贝背部有人工穿孔,可以穿系,年代较晚者背部还经过磨锉。
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贝。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据考证,货贝在殷商时代主要有四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职能。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
随着商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贝需求量猛增。当时的北方地区因与盛产货贝的南海距离遥远,渐渐出现了天然贝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如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商代中期以前,贝币的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的贝币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到商代晚期,由于铜冶炼技术的逐步成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即铜贝,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贝作为大额货币使用。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战国时期,人们更加关注货币的可识别性和便利性,于是产生出体积规整,质量衡定并铸有铭文的铜贝。这种铜贝除形制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贝外,面部还铸有阴文。
包裹黑色泥土的出土贝币损毁比较严重,贝窝损毁,这样的贝币大多出土于河南漯河的商周遗址和贾湖文化遗址;包裹红色沙土的出土贝币损毁程度相比较小,贝壳腐蚀相对较小,贝窝保存完整,应出土于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从海贝转为饰品又变成多样、多质,有轻有重,价值不等的货贝,直至秦废除贝币体系,贝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们不但为当时社会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更多】
▶视频:贝币
文档:海贝——不能造假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