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波斯

我国与伊朗(波斯)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的友好往来。

汉武帝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26年,张骞从中亚回到长安,记录了中亚、西亚各国的情况。其中提到了安息(波斯阿萨希王朝),张骞形容安息国“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明朝时期,伊朗与中国互相派遣使节,中国使者陈城拜访波斯后写成《使西域记》,成为见证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两国交流推往新的高峰。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三次访问了忽鲁谟斯国(今天的伊朗西南部)。《明史·西域传》中也提到了伊朗境内的小国,当时都与中国互通使节,赠送礼物。

波斯银币是一些丝路地区商贸往来的流通货币,中国境内出土了上千枚波斯银币,证明了古代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商贸往来非常活跃。在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后,中国与伊朗之间的政治来往一度中断,但商贸往来盛极一时。当时,波斯商人远赴长安、广州、扬州进行贸易,将中东和东南亚的宝石、药材贩卖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织品、铁制品、茶叶和香料转运至其他地区。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枢纽,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人员、科技的交流互动,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的贸易范围。


技术支持: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