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鼻钱

“蚁鼻钱”,一个奇怪又有趣的名字,蚁鼻钱是什么?它又有什么故事?

这蚁鼻钱乃是战国时期在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的贝币转化而来。它的名称众多,有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

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相比中原各国来说较为落后,镈、刀、纺轮等工具的使用也比较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铸造金属货币,相对比较落后的楚国的金属货币就沿用了殷商时期的仿制贝币的样子。蚁鼻钱的样子是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蚁鼻钱形是铜贝发展的“plus版”,大家都知道,天然的贝壳是我国古代货币的鼻祖。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在商代后期,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由于贸易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海贝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于是我们智慧的先祖就制作出了以贝壳为模子的仿制贝,仿制贝有多种材质,有骨贝、蚌贝、石贝、铜贝等等。在各种材质的仿贝中,铜贝意义重大,与后来的金属铸币在历史长河中相连发光。

贝壳,之所以能成为货币先祖,正是由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小巧、能计数使用、具有装饰性。蚁鼻钱继承了贝币的优点,它的铜色具有仿制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也可以跟贝币一样一个个串起来携带和计数使用。蚁鼻钱还和贝币一样具有储藏性,坚固耐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

蚁鼻钱为什么叫做蚁鼻钱?这就该从它的钱文说起。根据考古出土的成果,蚁鼻钱的钱面上凹下去的阴文多为“紊”字,紊字刻在钱面上,看上去就像一只蚂蚁停歇在人的鼻子上,所以得名“蚁鼻钱”。关于“紊”字的解释,学界也有众多,有“昏垫水”、“各六朱”、“五朱”等等,并没有定论。

蚁鼻钱钱面上的文字除了“紊”之外,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等几乎三十种。蚁鼻钱的传世数量稀少,史料上记载的蚁鼻钱铭文多为“忻”和“匐”,实物极其罕见。


技术支持: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