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算数、算账时都借助的是精密的计算器和计算机,然而,在这些智能工具出现之前,我们的长辈和先人都是用手动的方式——拨弄算盘理清这些数字和账目的。算盘的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算盘以珠子为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臻于唐宋,盛于元明,从宋朝开始,逐步替代了其他计算技术、方式和工具,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算盘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徐岳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中已经出现了穿档算盘,元代,在诗、曲、画中都出现了算盘一词和实物。可见,在元代起,算盘在民间已经开始盛行。明代,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都推动了算盘的推广和普及,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算盘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主要的计算工具。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算学人物和珠算著作,其中,珠算家程大位20 年的时间专心研究算学理论,最终完成了杰作《算法统宗》。
民国时期,算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政府编印了相关课本,学校设置了珠算课程,商场、银行、药店等都能听到“噼哩啪啦”的算盘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几乎都离不开算盘,上到国家财政,下到百姓家庭,算盘无处不有,直至计算器、计算机出现后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算盘的使用逐渐少了,但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围绕算盘的工作却没停过。1979 年 10 月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开展珠算等级鉴定,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全国 2800 万人通过了五级以上鉴定;举办全国珠算技术竞赛,500 多人获奖。2008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发文将珠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中国珠算参加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于2013 年 12 月 4 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了评审,正式成为世界非遗项目,珠算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现实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